当前位置:首页>>检察要闻
检察要闻
“加减乘”解法助力司法救助破题攻坚
时间:2025-06-30  作者:  新闻来源: 【字号: | |

司法救助,一头牵着百姓疾苦,一头系着司法关爱。在蚌埠,这项传递司法温度的重要工作,近年来正以一系列务实举措破题攻坚,精准滴灌至急难愁盼处。资金审批如何跑出“加速度”?有限资金如何发挥“大能量”?救助效果如何实现“可持续”?蚌埠市人民检察院以人民为中心,交出了一份充满温度的答卷。

审批做“减法”急难愁盼刻不容缓

面对司法救助资金发放环节多、流程长,难以兼顾“救急”与“提效”的困境,蚌埠检察双管齐下打通“快车道”。

一方面,对于该院办理的案件,蚌埠市检察院严格依照最高检工作细则,在救助领导小组审议形成意见后,由控告申诉部门迅速申请核拨,计财部门及时协调拨付,确保资金到位后两个工作日内通知申请人领取。另一方面,联合市委政法委、财政局等七部门共同会签《蚌埠市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实施办法(试行)》,为跨部门协作建章立制。其中关键一环是明确政法委收到检察院申报材料后,须在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。

陶某某司法救助案正是效率提升的生动注脚:一场交通肇事致其重伤二级、奶奶身亡、爷爷轻伤。检察机关在排查线索后迅速行动,高效完成走访、核实、提出意见,并快速上报。省委、市委政法委迅速响应,各配套救助6万元,12万元救命钱如及时雨般送达,为这个濒临绝境的家庭解了燃眉之急。

资金做“加法”汇聚合力拓展活水

当救助案件数量激增而资金总量有限,“应救尽救”“应助尽助”的承诺便面临严峻挑战。蚌埠市检察院以精准测算开道,积极拓展资金来源。

控申、计财部门深入分析近三年案件数量、案均金额及刑事案件量,科学预判2023年救助金缺口显著扩大。他们主动向市财政局反映困难与测算依据,成功争取在原有40万元专项救助资金基础上增加10万元预算,为救助工作注入源头活水。

对于超出基层承受能力的高额救助需求,蚌埠市检察院充分利用“检察一体化”优势,积极协调报送省委、市委政法委争取上级救助,或报请省检察院开展联合救助。近三年,通过向上协调,省委政法委拨付18.1万元,市委政法委拨付41.8万元,省检察院联合救助13件、拨付17.5万元。

在怀远县王某某案中,其父犯罪入刑后,年幼的她成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。省、市、县三级检察机关迅速启动联合救助,共发放救助金5.8万元。这笔资金如同一道曙光,不仅保障了基本生活,更联动学校、妇联、乡村振兴部门为其提供心理疏导、教育支持等多维帮扶,助其逐步走出阴霾、重返生活正轨。

模式做“乘法”多维联动精准滴灌

救助绝非一给了之。蚌埠市检察院聚焦标准统一与效果深化,在“怎么助”上大胆探索多元路径。

标准研判,力促“同案同助”。针对系列案件易出现的标准不一问题,该院定向分类研判,统一尺度。如处理欠薪农民工系列案时,市院制定了科学透明的计算方式:欠薪不足3000元全助;超3000元部分按0.5系数计算,确保底线救助。陈某某等七名农民工被欠薪总额39245元,两级检察机关精准计算、合力救助27920元,其中陈某某因家庭极度困难(抚养5名子女,母亲患癌)获得全额救助,实现了公平与重点关怀的统一。

深化“府检联动”,聚多方之力。主动打破部门壁垒,与民政、教育、妇联、残联等构建协作网,龙子湖区检察院以“检察建议+司法救助”组合拳,推动教育部门解决23名残疾儿童辍学问题,并首批救助22名困难残疾儿童20.04万元,进而联合成立“虹爱”工作室,搭建起长效保护平台。

创新“司法救助+监管”,护航成长。对于无合适监护人的未成年被救助人,探索资金监管新路。固镇县检察院在杨某甲案中,因无有效监护人,主动协调镇政府制定监管方案,由镇政府按期定额发放救助金,确保资金切实用于其生活学习所需,破解了救助金使用监管难题。

探索“全流程协作”,立体保护。五河县检察院办理刘某某案时,创新“刑检+控申+未检”全流程协作,形成“线索发现-评估施策-跟踪问效”闭环。以改造“梦想小屋”为起点,构建起“空间改造+教育支持+心理重建”的立体化保护体系,让救助超越金钱,直达心灵重建。

蚌埠市检察院司法救助的“加减乘”解法,不仅破解了资金、效率、标准、监管等现实难题,更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件的温情办理,传递了司法的刚性与温度。从陶某某案中12万元救命钱的疾速抵达,到王某某案中三级救助与多维帮扶的温暖守护,再到杨某甲案中对救助金的精细监管——司法为民的初心,就在这些纾解急难愁盼的坚实步履中,化为群众心中可感可触的司法暖阳。